聯準會的通膨目標會改變嗎?
目前,聯準會改變2%通膨目標的可能性似乎不大。 然而,隨著聯準會理事會的組成發生變化,以及聯準會主席鮑威爾的任期將於明年五月到期,關於「替代2%固定通膨目標」的討論是否會逐漸升溫?
市場預計週五公佈的數據將顯示,美國通膨已連續第54個月超過聯準會2%的目標。 即使將近年所有衝擊因素,以及聯準會在後疫情時代的通膨框架中內建的靈活性納入考量,一家央行連續這麼長時間未能實現目標,仍然是罕見的。
美國通膨指標
而且,通膨很可能在未來數月(甚至數年)內都無法回落至2%。 聯準會官員的中值預期顯示,直至2028年,整體個人消費支出(PCE)通膨與核心PCE通膨才有望回到2%。
即使這一時間線也可能難以實現。 聯準會肩負「充分就業與物價穩定」的雙重使命,而就業端面臨的風險不斷上升,已促使其重啟降息週期。 但當前金融環境處於多年來最寬鬆狀態,經濟成長仍保持穩健節奏。 因此,當前降息或進一步加劇物價壓力。
聯準會未能實現通膨目標並非新鮮事,但通膨高於目標的時間越長,公眾對「通膨目標本身」及「聯準會整體政策制定」的信任度就越可能受損。
這種情況或許會促使聯準會徹底重新審視通膨目標。
採用「通膨區間」的可能性
對於一個「連續四年多每月都未實現」的目標,選擇改變它(本質上是「臨時調整規則」),顯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。
話雖如此,「政策試探」最好盡早進行。 替代當前通膨目標的潛在方案之一是「通膨區間」,部分聯準會官員近期已對此表示認可,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亞特蘭大聯儲主席博斯蒂克。
本週,博斯蒂克在《宏觀思考》(Macro Musings)播客節目中接受喬治梅森大學高級研究員戴維·貝克沃思(David Beckworth)採訪時表示,他對未來採用「通膨區間」持開放態度。
博斯蒂克說:「有時會存在一種『精準的幻覺』,彷彿我們能將通膨控制到小數點後三位,但我認為這並不現實。」「在當前環境下,通膨處於2.4%、2.6%、2.8%這樣的區間,人們會問『這算達到2%目標了嗎?』對我來說,答案是否定的。我設想的區間會更窄,但這類討論很有價值。」他補充稱,1.75%至2.25%的區間會是一個不錯的起點。
「通膨區間」的顯著優勢在於,相比具體數值目標,它能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大靈活性。 這意味著,即便通膨高於2%,只要處於區間內,聯準會在技術層面就不算違背其公開宣稱的目標。
區間越寬,政策自由度就越大;但另一方面,若通膨勢頭失控,壓力可能會迅速累積,迫使聯準會採取力度過大、且令人不適的政策應對措施。
實現通膨目標的過程「更模糊,更漫長」
儘管「通膨區間」在經濟波動性較高的新興市場更為普遍,但加拿大、澳洲、紐西蘭等已開發經濟體的貨幣當局也在採用這一模式。
不過,各國央行似乎仍更傾向於「更精準的通膨目標」而非「區間」。 至少,國際清算銀行(BIS)在近期一項研究中得出了這一結論——該研究涵蓋1990年以來實施過某種形式「通膨目標制」的26家央行。 但BIS同時發現,隨著時間推移,央行實現「這些更剛性目標」的「允許時間範圍」變得「更模糊、更漫長」。
這一結論的後半部分,顯然適用於聯準會——目前已耗時四年半,且仍在延長。 若聯準會官員認為還需三年才能讓通膨回歸目標,消費者的預期則更為悲觀。
密西根大學最新消費者調查顯示,受訪者對一年期通膨的預期為4.8%,五年期通膨預期為3.9%。 考慮到勞動力市場明顯的脆弱性,這些預期或許偏高,但聯準會仍不會對如此高的數值感到滿意,因為「脫錨的通膨預期」可能引發「工資-物價螺旋」。
在經濟學領域,至少市場更傾向於「漸進式變革」。 因此,相比未來突然將通膨目標上調,採用「通膨區間」(聯準會實際上已在一定程度上這麼做)或許會吸引更多官員加入博斯蒂克的行列,共同推動這一討論。
以上內容來自路透社知名分析師Jamie McGeever,他主要關注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動態,尤其在美國經濟政策、貨幣政策及金融市場波動領域發表過多篇分析報告。
風險警告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。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,也不代表 Markets.com 平台的立場。在進行股票、指數、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,請務必留意:差價合約(CFD)交易具有高度風險,可能導致資本虧損。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。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,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。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(CFD)與點差交易。